1948年是解放战争期间重大收获的一年,不仅三大战役摧枯拉朽,华北山西地区国民党部队也被解放军打得节节败退。在解放军攻打山西的标志性城市太原的时候,为什么北平地区的傅作义几十万部队只有一线之隔但就是不发兵救援呢?要了解这个原因就得从傅作义和阎锡山的晋系之间的恩怨情仇说起来了。
晋系大将
傅作义早年是阎锡山晋军体系里的一员,但他能打敢拼的性格和阎锡山的保守作风不太合拍。1937年全面抗战爆发后,傅作义在绥远(今内蒙古中部)打出了名堂。
当时阎锡山的主力晋军在日本人的攻势下节节败退,太原都丢了,而傅作义带着部队在绥远硬是扛住了日伪军的进攻。
五原大捷这一仗尤其关键——1940年他带着部队反攻,把日军赶出了五原县城,这是抗战中期国军少有的收复失地的胜利。
这场仗让傅作义在全国出了名,连蒋介石都不得不给他授勋嘉奖。
但正是这种战功,让阎锡山心里不是滋味。老阎这个人,向来把山西和绥远看作自己的地盘,傅作义虽然名义上是他的部下,可仗越打越有自己的山头。
更让阎锡山坐不住的是,傅作义部队的装备和补给开始绕过太原,直接找蒋介石的中央军要。
而蒋介石正好巴不得晋系内部出现分裂,自己好坐收渔翁之利。于是抗战时期就产生了个特殊现象,傅作义的部队被编入"第八战区",归蒋介石的嫡系朱绍良指挥。
而阎锡山的晋军属于"第二战区",两套系统并行,但是这种安排等于给了傅作义脱离晋系的合法通道。
算计与矛盾
老阎统治山西几十年能够屹立不倒主要就是讲究个"平衡术",手下的将领不能一家独大。可傅作义在绥远搞的是"实干派"作风,自己练兵、自己筹粮,甚至搞起了土地改革,和当地蒙古王公都处得不错。
这种做派在阎锡山眼里就是"另立核心"。更让阎锡山胆战心惊的是傅作义部队的军官多是河北、山东人,而阎锡山的嫡系清一色是五台老乡。
这种人员结构差异,暴露了两人根本上的路线分歧,这导致这两部分军队谁也看不上谁,矛盾越陷越深。
山西历来靠绥远的粮食和矿产补给,傅作义在绥远站稳脚跟后,阎锡山再想象过去那样随意调拨物资就难了。
1942年闹旱灾,太原方面要求绥远调粮,傅作义只给了象征性的一小部分,转头把粮食用来救济本地灾民。这事让阎锡山在军政会议上公开炮轰傅作义,说他"忘本",其心可诛。
1944年日军发动"一号作战",阎锡山的晋军一溃千里,而傅作义部队在绥远防线稳住了阵脚。这时候蒋介石趁机给傅作义加官进爵,不仅让他当了绥远省主席,还把整个华北抗日部队的指挥权分给他一部分。
这种安排明摆着是在挖阎锡山的墙角,挑动二人之间的矛盾。到1945年日本投降时,傅作义被安排接受日军投降的区域竟然包括了山西北部的大同,这等于直接把手伸进了阎锡山的老巢,也是老蒋在存心恶心晋系。
编辑 搜图
人生若只如初见
#抗战故事我来讲#
解放战争初期,傅作义和阎锡山彻底可就撕破脸。老蒋为了制衡阎锡山,把傅作义提拔为"华北剿总"司令,地位反而压了阎锡山一头。
这时候阎锡山在山西搞"兵农合一",把青壮年都绑在土地上充军,弄得民怨沸腾;而傅作义在北平一带倒是吸收了不少知识分子,连共产党地下党员都能在他手下任职。而此时的傅作义可是真的看不上这个因循守旧的老东家了。
1948年太原被解放军包围时,作为华北剿总司令的傅作义其实有足够兵力救援,但他就是按兵不动。
后来解密档案显示,傅作义私下说过:"阎百川(阎锡山字)当年怎么对绥远见死不救,今天我就怎么对他。"这种积怨,显然不是一天两天形成的,而在关键战局中这种问题又是极为致命的。
阎锡山一辈子信奉"山西王"的土皇帝哲学,而傅作义更倾向于务实开放的发展路线。这种根本理念的不同,在抗战这个特殊时期被急剧放大,最终导致曾经的上司和部属走向对立。
后来傅作义选择北平起义,而阎锡山死守太原到最后逃往台湾,两人截然不同的结局,其实早在抗战时期就写好了。
泰禾优配-股市开户网上开户流程-股票配资首选门户网站-南宁股票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