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一假期,朋友圈全是高速堵到怀疑人生的视频。有人晒帐篷,有人晒美食,我晒了张老太太的背影,配文“母亲在家,岁月静好”。结果点赞数蹭蹭往上涨,评论区倒是冷不丁冒出句:“你妈92了,这次回家是不是有什么预感?”我没搭理,心里却咯噔一下。
92岁,听着挺唬人,可她跟我说“下次不一定能见了”的时候,表情平静得像在说明天早餐吃什么。那天阳光扎眼,她坐在沙发上,手里攥着用旧了的手帕,突然抬头,眼里湿漉漉的。我愣是没听懂那句话的分量,还想着等假期结束就返程,工作、孩子、生活,哪件不比“陪老人”更急?人就是这样,等到事情扑面而来才猛然想起,原来有些信号早就亮了红灯。
别说什么“老人第六感”是玄学,经历过的人都懂,那不是迷信,是一辈子吃苦练出来的本事。母亲到家第三天,饭吃得少了,厨房的锅碗瓢盆没下过油烟。她说腿没劲,走路像踩在棉花上。我还劝她“别太娇气”,她笑笑没吱声。视频通话的时候,我盯着屏幕,发现她脸色比平时还蜡黄。那一瞬间,心里有点不安,可嘴上还是那套“没事儿”的安慰,像是给自己打气。
后来医院,胰腺癌晚期,医生看我的眼神像看个没长大的大人。你说孝顺,谁没在心里喊过“要陪父母多些”?可等真到了那一刻,才发现自己早被生活扔进了洗衣机,转得晕头转向。数据不会哄人,中国60岁以上老人,能定期体检的还不到一半。城市里装得体面,农村老人多数靠“扛”。我妈扛了大半辈子,最后一回,还是没能多陪她几天。
插一句题外话,前阵子看NBA,总觉得那些老将下场后,队友会围着他拍肩、拍背、送水瓶。轮到我,母亲住院,病房外头一溜儿椅子,我和几个家属谁都不说话。偶尔有人打个哈欠,或是翻个手机,气氛比球场暂停还冷。母亲走了,我才明白,比赛哨响之前,没人能预测下一个回合会发生什么。
说回母亲那句“下次不一定能见”,她到底知不知道自己快要走了?我现在回头看,她的一举一动,全是信号。那几天晚上,她总把我喊到床边,说小时候的事,说小时候我调皮爬树摔破了头,说她年轻时怎么被生活追着跑。她说着说着就哭了。我当时还埋怨她“别太多愁善感”,现在想想,真想给自己一巴掌。
你说,老人预感自己的结局,是不是生活给他们的“外挂”?邻居家大爷去年也出状况,家里人全当他是唠叨,结果一查也是晚期。家属们天天吃后悔药,网友评论区还在吵“老人家就是疑神疑鬼”,可真轮到自己,谁不是慌得像热锅上的蚂蚁?
再说舆论和现实的差距,谁家日子不是一地鸡毛?网络上有人拍短视频,带着90岁的奶奶自驾游,一水儿点赞,弹幕夸“孝顺”。现实里,儿女们半夜抢票回家,多半只是静静坐在沙发上陪老人看会儿电视。你说这算孝顺吗?还是自我安慰?数据说中国空巢老人两亿多,能有几个儿女真的做到“常回家看看”?这些话题扔在微博热搜上,几分钟就能吵起来。
母亲最后一个月,话少了,饭也不吃。病房里我守着她,像守着一只快要熄灭的灯。窗外天黑了亮,亮了黑,我在医院走廊里溜达,盯着天花板琢磨这一切怎么就来了这么快。再有劲儿的人,遇上亲人离世也软成一滩泥。
要说人生的“终场哨”,没人能抢在前头按暂停。母亲那句“下次不一定能见”,在我耳朵里回荡了无数遍。这不是危言耸听,是老人家用光一身勇气说的实话。你说玄学也好,第六感也罢,反正我现在信了。
有时候想想,人生和体育比赛多像。你以为有加时,其实裁判随时可能吹哨。你想做主角,到头来只是场边观众。那些以为来日方长的陪伴,全是用来告别的倒计时。你也遇到过吗?家里的老人突然说句听着不吉利的话,你当时敷衍过去,事后才发现,那句话像钉子一样扎在心头。
说到这,别再等下一个“假期”,别把陪伴排进明年的计划表。母亲的第六感,有没有科学道理,谁在乎?你还在家门口踌躇不前的时候,时间已经悄悄溜走。你家老人有过类似的预感吗?留言聊聊,咱们一块儿唠唠家常——别等到遗憾成了唯一的纪念品再后悔。
泰禾优配-股市开户网上开户流程-股票配资首选门户网站-南宁股票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